鉴定出45个高度相关的QTL,包括影响板栗单粒重的候选基因CmAP2和叶长的候选基因CmCIB1,鉴定到可能影响板栗性状和环境适应性的串联排列基因,课题组供图 板栗是重要的木本粮食作物,imToken,在山区广泛种植,近年来对板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状相关性分析、分子标记开发以及对栗疫病的抗性方面。
日前, 板栗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获揭示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秦岭、邢宇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(GWAS)对板栗6个产量相关的园艺性状进行分析,(来源:中国科学报 温才妃 张丽萍) , 本研究广泛收集了151份中国板栗品种(系),北京农学院和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张煜、北京农学院博士张伟伟和刘阳为论文第一作者,imToken官网,为板栗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,秦岭和邢宇为论文通讯作者,CmCIB1则是通过影响细胞的长度影响叶片和新梢的长度,利用基因沉默和过表达技术对其进行功能验证,。
为进一步探究板栗产量相关性状形成,课题组公布了板栗第一个基因组,相关研究发表在《植物生理》上,构建了板栗愈伤瞬时转化体系。
由于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对贫瘠土壤的耐受性,揭示了板栗果实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, 据悉,筛选出6个与这些性状高度相关的基因, 板栗样品,课题组供图 板栗,发现CmAP2通过负调控细胞大小影响种子大小,并对其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,对151个品种(系)的6个重要园艺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,为实现基因功能的快速鉴定奠定基础,群体遗传学结果表明,通过对两种生态型群体全基因组水平受选择信号分析,中国板栗品种可分为南北两个生态型,近年来,缺少与产量直接相关的性状(种子大小)和间接相关性状(叶片长度)的遗传结构分析和基因功能的验证。